华中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到保康调研产业转型之路
2023-08-01 17:36:04    作者:仝舒帆 文杰    来源:保康融媒网

7月17日至23日,华中农业大学信息学院“襄行践客”实践队到保康县开展社会实践。团队选取尧治河村和黄龙观村作为典型案例,以小见大,通过实地走访、座谈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挖掘保康县从贫困之地变为幸福之地的深层逻辑,探寻保康县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

靠山吃山——依靠磷矿脱贫致富

尧治河村和黄龙观村位于磷矿存储量达10亿吨的保康县马桥镇。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这里是深度贫困地区,当地人“吃的是供应粮,穿的是烂衣裳,点的是煤油灯,住的是破草房”,人均年收入不足300元。

走访调研过程中,团队了解到,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当地村民在偶然中发现了磷矿,此后这两个村就走上了因矿而兴、因矿而富的道路。随着磷矿资源的开采、勘测、发展,两个村庄靠山吃山,依靠资源优势,劈山、修路、开矿,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成功带动全村经济发展,脱下了“深度贫困”的帽子。

尧治河村早已成为富甲一方的“中国山区幸福村”。据2022年数据统计,村集体的固定资产已超过80亿元,人均纯收入已突破8万元。黄龙观村在磷矿开采高峰期时,年开采量可达上百万吨。磷矿开采使两个村庄成功驶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因地制宜——走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然而,这种掠夺式开采的背后,带来的是生态环境的大肆破坏,村里处处是废弃矿坑,漫山是满目疮痍的场景,深深刺痛了当地村民。靠山吃山,不是长久之计,不可再生资源总有耗尽的一天,唯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是长久之道。无论是尧治河村还是黄龙观村,村干部们都意识到产业转型的重要性。

经过深入走访调研,团队了解到,在本世纪初,村党支部书记孙开林便对村子进行地形勘测,最终决定利用溪流落差发展水电产业。实践团队跟随讲解员的脚步参观了现存的数十座水电站,水力发电每年为村子盈利3000多万元,也因此成为该村的第二大产业。利用可再生资源驱动产业发展,是尧治河村向产业转型迈出的第一步。

黄龙观村党支部书记章祖良依托该村的林业优势,大力发展核桃种植产业,目前全村的核桃种植面积达到3500亩,成为国家级核桃种植示范基地。据悉,每亩核桃的产值能达到10000元,核桃产业逐渐成为该村的另一支柱产业。随着核桃种植规模的扩大,不仅有利于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还有力地推进了美丽乡村建设。

绿水青山——产业转型的成功路径

在黄龙观村调研期间,队员们行走在山间,只见群山连绵、沟壑纵横、云雾缭绕,如诗如画的景色让人陶醉,实在无法想象这里曾经是一座座废弃矿山。近年来,尧治河村和黄龙观村借乡村振兴东风,不断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把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山,打造成绿水青山,不仅是对“两山”理论的成功实践,更是对产业转型道路的生动诠释。

尧治河村将废弃的矿区改造成酒窖、食用菌养殖基地,还成功打造了远近闻名的三界洞天景区。该景区是利用废弃矿道打造的世界首个矿洞探险神话旅游主题景区。目前,旅游业是尧治河村发展的第三支柱产业。

黄龙观村选择将废弃矿坑回填,建成瓜果飘香的杏坛园,同时,近百亩矿渣加固平整后修成高山体育场、夫子广场等。如今占地300亩的矿区,变成了集旅游观光、休闲体育、研学基地于一体的高山特色景区。

从磷矿致富到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再到依靠旅游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尧治河和黄龙观两个村庄,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了今天,并持续开拓创新,创造了穷村变富村、矿山变绿山、绿山变金山的产业转型奇迹。

Copyright©2019 保康融媒网 版权所有

主办:保康融媒体中心

备案号:鄂ICP备19014084号-1

鄂公网安备 42062602000060号

本站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10-5818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