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水流域的荆山山脉间,保康县作为“茶马古道”的重要枢纽,自古便是“荆山锁钥、茶贸通衢”之地。在荆山沮水间,保康县马良镇同善桥的马蹄印记载着茶商往来的足迹,歇马镇江西会馆的雕梁见证过商帮风云,寺坪镇蒋口村会馆的石刻讲述着贸易往事。保康县检察院干警通过查阅县志,走访县档案馆、文化馆搜集资料,沿着古盐道、茶马古道一步步探寻着历史足迹,寻找保护线索。
3月18日,检察官在巡查中发现歇马镇江西会馆经过多年风吹日晒雨淋,整体建筑受到损毁,摇摇欲坠的墙皮、虫蚁啃食的痕迹,这些都诉说着岁月的侵蚀和监管保护的缺位。
“1982年,保康县政府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歇马粮管所武昌会馆,已随着迁建而灭失。如果再不对江西会馆加以修缮和保护,这座古迹及其承载的那段历史日后将不复存在,我们不能让文物遗产消失。”保康县检察院“山山而川”生态检察工作室主任马天坤表示。
该院在与文旅局进一步沟通了解情况后,向相关职能部门制发磋商函,组织召开听证会,邀请文物专家、特邀检察官助理等对文物保护情况进行分析研判,为后期落实修缮和管护资金等问题提出可行性意见,确保将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太阳出来喜洋洋,挑着茶叶下宜昌,换来布匹和干粮……”保康县店垭镇作为茶贸通衢之地,茶马文化已经融入地域特色,传唱多年的茶马号子成为当地人承载那段记忆的精神符号。然而,时过境迁,从荆楚遗响的“沮水呜音”到田间劳作的“薅草锣鼓”再到即兴短歌“保康渔鼓”,这些入选国家级、省市级非遗名录的“活态遗产”正面临传承发扬之困。
“每次走访都发现会吹呜音的老艺人又少了几位,保康渔鼓的唱词随着老人离世而消失,年轻传承人反映缺乏系统的传承资料……”“益心为公”志愿者向检察机关反映道。
该院接到线索后,联合“益心为公”志愿者走访调查,在充分倾听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的呼声和诉求后,向主管单位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其加大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力度,建立和完善非遗文化遗产数据库,加强数字化保存,保障非遗保护经费的投入。
“在2025年县春晚上,我们以身边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故事为背景,打造民俗舞蹈《忆·影》。希望在展示传统文化瑰宝的同时,让这些古老技艺和文化形式被更多人认识。”保康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今年我们将‘非遗’纳入了年度重点工作,积极落实财政预算,拟拨付3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非遗’传承、保护与发展,创新‘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转化,多措并举打造保康非遗品牌。”
在该院与有关行政部门的协力推动下,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面貌焕发新机。依托“非遗进景区”活动,在县级大型文化节庆及五道峡、唐城等重点景区进行多次展演,有效拓宽非遗文化传播渠道,一些默默无闻的非遗代表性项目也有了“阵地”。守护有形遗产更要激活无形文脉,这恰与茶道文化的现代传承不谋而合。
一片小茶叶,托起大民生。保康县作为襄阳高香茶核心生产区,是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中国茶叶百强县,茶叶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骨干产业。
为精准服务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茶文旅融合”,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3月以来,该院走访了城关镇、店垭镇等主要茶产业乡镇的73家茶厂车间,查看了解茶叶种植、加工、销售各环节情况,发现部分经营商户大量销售散装茶叶,包装上无生产日期、质量合格证和生产厂家,属于“三无”产品。通过召开听证会,邀请专家论证后,向主管单位制发检察建议,推动“保康绿茶”地理标志规范使用。更以“茶文旅融合”为切入点,督促职能部门完善茶厂消防设施12处,护航即将举办的保康县2025年茶文化旅游节顺利开展。
此外,该院积极与公安、农业、林业、市场监管等部门沟通协作,逐步搭建“府检合作平台”,形成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合力;持续开展茶园禁用除草剂、农药、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等公益监督,切实保障茶品质,以更优检察履职为擦亮保康茶名片、推动“有机茶园”建设贡献检察力量。当法治清泉浇灌有机茶园,这片绿叶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金叶子。
情倾茶道护文脉,高质效履职润茶乡。从江西会馆的遗址保护到非遗绝唱的数字化重生,从“有机茶园”的法律屏障到“茶文旅融合”的法治护航,保康县检察院将公益诉讼检察职能深度融入文化遗产保护与茶产业发展大局,以检察之力铺就一条贯通古今的“法治茶道”,让千年茶道永葆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