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保康县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与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相结合为抓手,科学规划、系统治理,高位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作。
查清底数,理清治理思路。2021年自然资源部下发保康县170个历史遗留矿山遥感图斑,经核查确定为历史遗留矿山图斑35个,81.354公顷。保康县坚持“益农则农、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建则建”原则,合理选择自然恢复、转型利用、工程修复等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模式,部署确定全县自然恢复3个图斑、转型利用6个图斑、工程治理26个图斑。
科学谋划,向上争资立项。用好用活上级政策,2023年成功申报简家坪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2024年2月26个图斑的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成功纳入襄阳和荆门联合申报湖北省汉江中游水源涵养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涉及寺坪等8个乡镇19个村。同时,科学制定《保康县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责任机制》,就组织领导、前期社会风险评估、施工协调、后期管护、保障群众利益、部门职责、压实责任等方面制定科学的责任机制,为项目顺利推进提供制度保障。
高位推进,压实主体责任。始终坚持县政府主导、部门牵头、专人监管工作机制。2024年12月底政府召集相关部门专题论证解决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配套资金问题,强化财力保障。2025年3月底,县政府主持召开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建设动员会,严格强化部门责任担当,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抓好统筹协调;施工单位紧盯时间节点,按时保质完成施工任务;监理单位切实履行监督责任,严把工程质量;各属地乡镇政府切实履行主体责任,迅速组建项目协调工作专班,做好政策宣传解释,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各类问题,力争2025年底完成项目治理,实现全县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清零”目标。
技术交底,确保施工质量。自然资源局和规划局组织涉及任务的8个基层所、项目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进行技术交底,并组建专班抵达每个施工治理现场踏勘,按“一图斑(矿山)一策”的精准修复要求,紧盯项目设计中的技术细节和操作要点,因地制宜实施治理。同时对监督考核、竣工验收和后期管控提出明确要求,确保项目实施全周期、全链条、全方位监管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