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张覆盖全域的守护大网,这是一份忠诚不渝的山水情缘,这是一个担当奉献的志愿群体——
从丹江口市“小水滴”守水护水志愿服务组织,到郧阳区汉江清漂队,再到张湾区“湾清清”保水护水志愿服务队……在十堰丹江口库区,2000多支志愿护水队、33万名碧水守护志愿者,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常态化在库区巡河清漂,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今年以来,全市27个国省控水质考核断面达标率、优良率均为100%。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作为全国文明城市,十堰人人都是“守井人”,志愿服务精神已深深融入每个人的血脉,彰显了十堰城市的文明特质。
人人都是守井人
为扛牢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政治使命,聚焦守水护水节水,丹江口市成立361个“小水滴”守水护水志愿服务组织,设立党员、清漂、护岸、巾帼、红领巾等13个“小水滴”志愿者协会,各个村(社区)都有志愿服务队,已形成全域志愿服务网,实名注册志愿者20余万人。
3年前加入“小水滴”志愿服务队的袁慧,和“德新”护水志愿服务队成员蒋德新都是其中的优秀代表。袁慧曾出席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外记者见面会,分享十堰市“守护绿水青山共建美丽中国”的做法。蒋德新祖上四代都是渔民,丹江口库区取缔网箱养鱼及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实施后,他上交渔船,开上了巡逻船,完成了由渔民到志愿者的身份转换。夫唱妇随,妻子也加入他的行列,成为丹江口市清漂志愿者协会的佳话。
沿汉江上溯60公里,郧阳区汉江清漂队在汉江郧阳区170公里河段开展常态化巡河清漂,年均清理垃圾超2700吨,汛期最高单日打捞量近80吨。在汉江最大支流堵河张湾区方滩乡段,张湾区7万余名志愿者以点点微光汇聚星河,让保水护水成为融入日常的动人风景。
截至目前,我市已建立起“8+10+N”(8个综合性、10个区域性、N个专业行业性)志愿服务组织体系,成立环保志愿服务队2000多支,建设志愿服务站点5700多个,构建起市县乡村上下贯通、左右衔接、全员参与的环保志愿服务体系。从清理库岸、水面垃圾到全域建设文明河流,从守水护水全域覆盖到重点难点精准施策,十堰志愿服务活动组织更加系统,建设目标更加具体深入。
共建守水护水“朋友圈”
同饮一江水,共做“守井人”。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我市深入开展“美丽十堰我们在行动”专项活动、碧水保卫战、“幸福河湖共同缔造行动”“最美守井人”评选活动,实行守水护水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开展十大优秀环保志愿服务队、百名优秀生态环保志愿者评选、“节水护水爱水”公益广告征集等活动,让守水护水节水家喻户晓。
8月13日,“美丽中国,志愿有我”南水北调九省(市)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联合行动在我市启动,共同为九省(市)18个志愿组织代表授旗。该行动致力于加强跨部门、跨省(市)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资源整合,凝聚九省(市)志愿服务力量,共同守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生态环境。
同时,我市着力深化京堰两地民间交流,建立重要节点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和交叉互动活动平台,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京堰环保志愿联盟已开展“饮水思源感恩十堰”宣讲等活动200余场次,联动京津冀豫鄂15个节点城市举办青少年守水护水节水主题巡讲,十堰守水护水节水“朋友圈”越来越大。
源头守护一泓清水
在十堰,守水护水“一张网”已然形成。
我市不断健全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和支沟分片包干治理体系,2489条大小河流配齐“管家”,河(湖)长制获国务院激励。丹江口库区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和10个县(市、区)分中心,构建起“1336”水质智慧监测制度让一切污染可能无所遁形。
立法刚性约束落地生根,制度保障筑牢护水根基。十堰市出台《生态文明建设条例》法规,筑起坚实法治堤坝。同时运用共同缔造理念,出台实施《守水护水行为规范》。“五长”(河湖长、林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联动机制凝聚起强大监管合力,专项执法利剑出鞘,河湖管理秩序井然。
武当山特区创新推出“基层治理+志愿服务”模式,以基层治理网格为基本划分单元,绘制文明河流创建包保路段表,从源头守护一泓清水。
一年来,全市上下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中,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伟力,切实将生态保护转化为高度的政治自觉,坚持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全市党员干部争当守水护水节水的示范先锋、绿色低碳生活的引领者、志愿服务精神的弘扬者,凝聚起全社会保水护水节水的磅礴力量,奋力描绘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库区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