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对了路子,再有农商行帮一把,脱贫就有希望了。”1月20日,保康县后坪镇洪家院村贫困村民刘贵洪以坚定的语气对笔者说。
刘贵洪多年前就开始种植天麻、苍术等药材,今年,保康县结合精准扶贫又出台了一系列中药材种植优惠政策,他想再扩大种植规模,可摆在眼前的资金难题让他犯了愁。
正在这个时候,保康农商银行在征求村支“两委”和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的意见后,为其授信10万元,让着急资金问题的他吃了一个“定心丸”。
像刘贵洪一样,保康有1.9万户贫困群众可以申请扶贫小额贷款,以缓解燃眉之急。据了解,2016年保康农商银行累计发放精准扶贫贷款1760笔1.07亿元,开辟了一条在新常态下金融扶贫的新途径。
勇担重任
面对新时期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保康农商银行勇于担当,将精准扶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打响了金融扶贫攻坚战,先后参与制定了《保康农商银行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及《保康县扶贫小额信贷操作规程》。
为保障全县扶贫资金来源,县扶贫办、保康县精准扶贫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保康农商银行、长江保险签订了四方合作协议,筹集2000万元风险补偿金,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放大扶贫资金使用效益,有效化解资金不足的矛盾。实践证明,风险补偿金的设立,不仅消除了农户贷款忧虑,而且稀释了银行风险,放大了银行放贷数额,实现了扶贫资金的“以小博大”。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保康农商银行全力担当,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按照信贷支持类、带动发展类、定向扶持类进行划分,对有致富能力、符合贷款支持条件的贫困户,根据其遵纪守法情况、信用状况、经营能力、创收能力、家庭劳动力、脱贫项目、道德人品等方面综合评定信用等级,按照相关规程进行贷款的发放。
保康农商银行对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为其提供10万元以内、最长3年期限、无担保、免抵押、全贴息的信用贷款;对以“基地+农户”等产业扶贫形式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50万元以下扶贫贷款;向家庭农场、能人大户提供30万元以下扶贫贷款,并按照每贷款10万元带动3户以上贫困户的标准,实行差额贴息。
精准发力
授信评级,看似不起眼的一项工作却饱含着保康农商银行200多名职工的汗水。
大林村作为店垭镇的4个重点贫困村之一,是精准扶贫贷款的重点区域。该村平均海拔在700米以上,山路崎岖,自然资源匮乏。全村266户人家中人均年收入不到4000元的就有131户。由于很多通往贫困户的路都没有修通,保康农商银行店垭支行行长杨志在该村一天走访精准扶贫贷款户10余家,达成贷款意向50余万元,并在两日内向这些意向贷款客户发放贷款20万元。“以前因为对贫困户不了解,不清楚他们的信用状况,银行通常‘爱莫能助’。”杨志说,如今,他们有了小额信用贷款证,对这样的信用贷款户,银行很乐意支持,别看每户只有一两万块钱,但这些钱对于他们就是脱贫路上的铺路石,极其重要。
像杨志一样,保康农商银行信贷客户经理已经走遍保康65个重点贫困村的每一个贫困家庭,并对每个贫困村产业结构、发展模式、优势资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村民需求等基本情况,建立了手工、电子二套档案。
服务及时
保康县佳禾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地处歇马镇王家淌村,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从事蔬菜种植、服务、运输、加工销售及冷藏的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网罗种植农户150户,其中3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在合作社成立之初,保康农商银行百峰支行在走访农户过程中,了解到合作社向种植农户提供种子、农药及化肥需要大量的资金时,及时主动向其伸出援手,解决其资金困难。
同时,在开展金融扶贫的过程中,保康农商银行紧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在信贷政策、帮扶模式等方面主动开拓创新,紧跟农业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趋势,根据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积极参与家庭农场直管直贷。2016年,保康农商银行信贷支持11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230万元。
此外,保康农商银行还量身定做金融服务方案,研发和运用“扶贫贷”“保险贷”“创业贷”“助保贷”及“补贴贷”五个信贷品种。目前,全县已累计评级1.9万户,授信金额7.6亿元,已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760笔1.0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