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开春,在两峪乡胡家台村马家尖核桃春季管理现场会,我们结识了故事的主人公——邹明毫。他虽年近半百,但走起路来“带风”,说话也是个“响半坡”。这个让他爱不释手的“金果果”、“摇钱树”就是他脱贫致富的“命根子”。
一心想摆脱穷根的他,一直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来脱贫致富,于是从2009年到2012年种植了23亩核桃,但是因为缺乏技术和资金,加之对核桃产业的认识不足,没有认真管理过自己种植的核桃树,导致收入甚微。于是在2016年全家外出打工,在朋友的介绍下谋了个差事,在马良青龙湾水电站上班,每月有2100元工资。但他也知道打工也不是个长久之计,随着年龄的增长,一家老小在外漂泊,总是缺少一种归属感。
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一系列务实惠民政策的出台,让他也再一次燃起了斩断穷根脱贫致富的希望。各级党委政府也在产业发展上的重视程度、技术力量、物质扶持只增不减,政府把唱戏的台子“搭起来”,他也卯足干劲唱出了核桃种植产业“最强音”。过年回家看到邻居邹明海家,通过科学的管理和种植八十多棵核桃树就收700斤,收入八千多元,实现脱贫,这又燃起了他重新种植核桃的希望。
回到家后,想到自已的核桃园有些已经挂果,只要加强管理,一定能有好收入。况且核桃在不断生长,时间越久,收入越高,管理越简单,管理季节也比较宽松,岁数大了也能管理,觉得是个很适合自已的产业,管理好20根核桃树一个人养老都不成问题。越想越有信心,于是决定辞去电站工作,专心在家里管理核桃园,去年管理好的50多根核桃树竞然收干果近600斤,收入8000多元,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定。
2007年种植在路边的一根核桃树,十几年来基本没管理,病虫害严重营养不良,2015年管理后就开始挂果,2016年就收核桃57斤,去年收核挑73斤,今年修剪了一个大枝后仍然收入63斤,每年收入近千元,这让他充分认识到要想核桃产量好,必须要培养健壮的树势,保证树体结构合理。要达到这个标准,合理的密度是基础,标准化管理是关键,他在技术员的指导下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管护方法。
今年看着自已的核桃园不调整密度不行,砍掉又心疼,于是年初他就尝试把要调整剔除的核桃树移栽到就近的4亩责任地里,成活很好,这说明只要条件允许,大树移栽是可以成功的。有了经验的他决定今年冬天再一次进行大树移栽,这次移栽的2亩,严格按行距8米、株距6米标准进行,并且它还当起了“土专家”,指导起了周边种植核桃的村民,教他们如何管护和移栽。
邹明毫满怀信心的说到:“谁也不愿意一辈子贫穷,我也要做一个有梦想的人,敢于去追梦的人,我坚信只要按照标准化管理,用不了几年我的核桃树一定会成为摇钱树!核桃产业一定会成为我家的致富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