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水电站,即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又称三峡工程。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最大型的工程项目。1994年三峡水电站正式动工兴建,2003年开始蓄水发电,2009年全部完工。三峡水电站在工程规模、科学技术和综合利用效益等许多方面都堪为世界级工程的前列。它不仅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重要的意义,也为世界水利水电技术和有关科技的发展作出贡献。
高峡平湖图(国画)300×650厘米2009年施江城张军中国美术馆藏
国画《高峡平湖图》由施江城和张军于2009年合作完成。作品以开阔的构图和壮阔景象,全景式反映了三峡大坝的雄伟景观。画家选取大江合拢截流这一历史时刻作为表现主体,在作品左面描绘了三峡地貌的崇高险峻,右面表现了波涛在合龙后的奔腾不息,远处描绘了层叠的山峦和漂浮在平湖上的船只,近处刻画了掩映在奇峰之中的松柏和建筑,以斜向俯视的角度,将大坝推至中景,凸显大坝造型的美感,使大坝、工地、江水、群山浑然一体,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基调。画面追求整体气质,追求意境表达,以传统山水画的意象造型为主,用审美的眼光去塑造表现。作者精巧的构思与刻画,既为观众描绘了独特的地域特色,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包容和谐的精神。
“我目睹了长江上建坝从钻探到截流、从设计到完成的全过程,面对长江结束了亿万年来自然流淌历史的巨大变化,我不可能无动于衷。”施江城表示,三峡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他要不断去体验它、认识它、升华它。长江不仅是一条自然之江,更是一条人文之河,艺术家表现长江,就是要表现这种意义上的长江。
三峡大坝是现代题材,山水画是传统绘画形式,如何应用传统语言来表现现代题材,如何将高峡、大坝、行云、流水、树木等诸多元素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也是作者在创作时需要解决的问题。虽然两位画家已多次画过三峡,但是,为了更好完成此幅作品,他们还是十几次重新追溯长江,走进三峡,身临其境地观察、体验、领略三峡风情,领悟人文精神,了解三峡大坝建设工程的意义、工程进程、坝体结构及地理环境等各种细节。为了能在创作中有所突破,他们几乎对新中国山水画的演变历程进行了一次演习和研究。对于前辈大师如傅抱石、李可染、钱松喦、陆俨少等的经典作品,他们都进行了反复学习揣摩、比较参照。“写生稿、小草图画了不下50幅。”张军说。《高峡平湖图》这幅作品结合西方的构图样式,采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将传统的皴擦点染和敷色方法融为一体,走出传统隐逸和主观趣味过于浓厚的文人山水的局限性,以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构筑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为主旨。在技法上,他们兼收中国古代山水南北宗的优长,同时结合时代特征,融入了自己的感受和创造,成功表现了“高峡出平湖”的辽阔境界和时代精神。与以往单独刻画长江时不同,两位画家很好地控制了各自以往对画面的习惯性处理手法,让各自的画风实现了一种良性互动,真实再现了历史在发生巨变时的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