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赏析
2024-11-28 14:21:43

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他工作50多年来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及应用领先世界水平,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农业生产中,粮食作物的收支平衡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20世纪60年代初,袁隆平带领学生到农村生产实践,目睹了农村粮食短缺、群众生活困难的现状,决心从农作物品种改良入手,探索科技兴农之路,与饥饿和灾荒作斗争。1964年,袁隆平开始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并提出通过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的三系法途径来培育杂交水稻,以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1972年他与同事们一起率先育成我国第一个实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二九南1号”,并于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选育成第一个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究出一整套生产杂交种子的制种技术。1976年开始,杂交水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稻平均每亩增产20%左右。由此,袁隆平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将水稻杂种优势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油画)250×213厘米2009年焦小健

油画《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由画家焦小健于2009年创作完成。作品以具象表现的方式,描绘了袁隆平交叉着双手坐在稻田间、目光深沉地望向远方的场景,诗意地呈现了天空、大地、谷物、科学、人的智慧相互和谐发展的自然本意。为了使画面场景塑造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焦小健多次前往袁隆平工作生活的中国水稻研究所进行实地考察,积累素材,力图将现场观察到的最佳场景运用到画面中。在构成表现上,为了突出被表现对象与农业种植的关系,画家将袁隆平的形象置身于水稻种植田中,用适合画面布局安排的比例关系来描绘人物身后与近处的稻穗和稻叶,使人物形象和水稻作物在画面中占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很好地体现了袁隆平既是科学家又是种田人的双重身份。在色彩处理上,画家以丰富的颜色来描绘画面的所有暗部,让其中各种元素的色彩明亮度产生鲜明层次对比的同时,又协调地融入画面整体之中。

焦小健是江浙文化孕育出来的一位优秀画家。他1989年硕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同年留校在油画系任教至今。从1995年起,焦小健便开始将直接写生事物作为一项视觉研究,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我感觉到图画与世界接触时的亲密性,才有绘画穿越冷漠的地带体现在画中的温情。”他表示,画家对景作画要找到让画面进入一种状态中的东西才能够称之为创作,他称这种创作为“唤醒”。在实践中,焦小健流露出特有的敏感和诗意,作品注重诗性的传达,在诗意的境域中体现自然的魅力,在沉思中展现艺术的诗意。从他的作品中,我们总能感受到一种纯净、平和、亲切和淡泊。

Copyright©2019 保康融媒网 版权所有

主办:保康融媒体中心

备案号:鄂ICP备19014084号-1

鄂公网安备 42062602000060号

本站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10-5818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