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将于5月14至16日在武汉举办。自2022年我国启动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以来,湖北成为了全国首个教育信息化国家试点省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整省试点省份,目前,湖北的大中小学都有哪些变化,去看看。
AI教师入校园 个性教学新实践
在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人工智能教室里,音乐教师张玉珂正在与自己的新搭档“艾珂珂”共同上课,这个教师智能体分身,是利用专属AI大模型打造的,通过两位老师的巧妙互动,将各种音乐演奏的场景、乐器的使用方法,进行了可视化呈现。
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大队辅导员、音乐教师 张玉珂:弥补老师的这个技能方面的一些不足,AI可以演奏笛子的,还可以演唱国粹京剧,学生就会觉得他们两个人组成的老师形象是无所不能的,激发孩子们的一个学习的兴趣。
这个名为华师“附小智脑”的平台接入了DeepSeek大模型,储备了海量小学校本知识库,还可以实现千人千面。比如,打造的专属“数智导师”,不仅和真人老师声音、长相相同,还能准确复现他的教学特点和方法,24小时为学生和家长解答疑惑;也能为每个学生打造专属的“智能学伴”,全面记录学生在校点滴,深入洞察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潜在需求,提供个性化学习指导。
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五年级学生 张雨桐:随时随地老师都能帮我们解答问题,我们学习也更加方便了,能让我们进步得更快。
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宋涛:我们要拥抱这个新技术,并且有能力驾驭这个新技术,在教学中创新能力就要求更高,真正使AI赋能教学,达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目前,湖北全省有41所中小学校、45所职业院校、52所高校建成全息互动课堂、人工智能教室等数字立体教学空间。
虚拟产线进课堂 创新育人新场景
在武汉理工大学未来学习中心,学生正通过3D视觉观察不同电池材料的微观结构特征,再依托数字孪生技术平台,进行三维建模与系统仿真,对动力电池生产线进行全流程虚拟构建。
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研一学生 康家铭:我们可以真正地参与其中,包括编程,包括各个制造环节,我们都可以学习到很多的知识。
自2023年上线以来,未来学习中心已经把电池生产、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车路云一体化”等多个场景,搬进了虚拟世界,让学生们可以在高度仿真的虚拟环境中高效学习、自由创新,参与学习体验的学生已经超过了3.5万人次。
武汉理工大学本科生院院长 肖静:聚焦培养学生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从主动认知,到亲身实践,到自发创新的学习动能。
数字车间链校企 产教融合新模式
数字化的教学场景,还延伸到了企业产线上。湖北工程职业学院利用自身科创优势,牵头成立了湖北工业互联网产教融合创新发展联盟,精准对接传统制造企业,由老师带着学生帮助黄石50多家模具钢企业,完成了数字化改造。这些成功案例,还被编写成了16大类的模块化数字课程,帮助更多学生。
湖北工程职业学院工业互联网学院大二学生 肖毅飞:我现在多了很多动手的经历、实操的经验,对我未来的就业也有了目标。
湖北工程职业学院工业互联网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 鲁捷:构建校企联合认证评价体系,学生毕业即可以达初级工程师水平,联盟内企业人才培训周期缩短40%。
近年来,湖北省不断探索教育数字化转型,成效明显。目前,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基础教育创新应用试验区等14项国家级实验示范项目已落地湖北,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区域和学校激活率均为全国第一。4所学校入选国家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全省66所本科高校开设48个数字技术相关专业、649个专业点。湖北省还建设了教育大数据中心,形成“数字底座+公共平台+教育应用”的数字化体系,为全国数字教育发展贡献“湖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