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歇马镇庙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黄先发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发展种养殖业,不仅摘掉了贫困帽,还逐步走上了致富路,被村民们传为佳话。
连日来,阴雨绵绵,黄先发穿着雨衣来到自家鱼塘巡视,查看鱼塘的水势。
“今年雨水多,堰里的水有保证,今年鱼的行情应该也还可以,现在到处都在禁渔,你一定要把握好这个机会,要赶紧割草喂鱼。”在村干部的叮嘱下,黄先发赶紧挥起镰刀割草喂鱼。
黄先发今年50岁,家住庙坪村6组,家里共有3口人。妻子是聋哑人,属二级残疾,女儿学习成绩优异,在武汉科技大学上学,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和和美美。
但说起以前的生活状况,黄先发感触尤深:“以前挣钱真是不行,平时就靠在别处务工,一天挣几十块钱,孩子上学大部分都是找亲戚朋友借钱,房子也只有一层,一下雨到处都漏。”
2014年,黄先发一家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一系列优惠政策先后得到落实。
当年,村里开始有公益性岗位时,踏实勤快的黄先发首先获得了保洁员的工作,这让一直苦于没有挣钱门路,依靠到处奔走做零工赚钱的黄先发吃了一颗“定心丸”。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是增强“造血功能”的关键。在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2015年,黄先发拿出家里2亩水田试种莲藕,第一年就让他有了1万多元的产业收入。
尝到了发展产业带来的甜头,黄先发又借助小额贷款先后发展食用菌、养鸡、养鱼等产业,家庭经济收入来源得到进一步拓宽。2018年,借着危房改造政策东风,他又将原来的一层平房加固扩建成小楼房,一家人再也不用像以前一样过着“室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的日子了。
在县、镇、村三级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2018年,庙坪村5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出列。同时,该村还大力推进环境整治、文化小康等工作,真正实现了产业旺、农民富、乡村美。
看着村里日新月异的变化,黄先发由衷感到高兴,脱贫后的他不忘扶贫恩情,整修电路、修提水站……村里大大小小的事,只要是他会的,都会第一时间赶往现场,义务维修。
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让黄先发一家彻底拔掉穷根,住上小楼房、孩子考上好大学、荷包越来越鼓,这些变化也让黄先发觉得脱贫奔小康的道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