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刚过,教室的气氛有些压抑。我捏着试卷,看着粉笔灰在指尖留下的细白的痕迹,教室里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像一场细碎的雨。
忽然,一声咳嗽刺破了寂静,接着是窸窸窣窣的小声抱怨——“好呛啊。”有人指向窗外,嗓音压得低低的:“外头在烧秸秆。”
所有人的目光都被那团火苗勾了过去。烟雾漫进来,灰蒙蒙的,带着干燥的草木气。我示意窗边的学生关窗,可烟味早已渗进教室。
“这叫人间烟火气。”我笑了笑,试图把他们的注意力拽回来,“还记得那块地原先的样子吗?”
“长满了青草!”一个声音抢着回答。
“不对,是枯黄的杂草,还堆着杂乱的碎石头!”另一个声音立刻反驳。
他们争辩着,眼睛却亮了起来,像是突然发现窗外那片被烟火熏染的土地,竟比试卷上的字更加鲜活。靠窗的学生甚至站起身,指着不远处:“那对老夫妻还在那儿……他们忙了很久吧?”
“不知道你们注意到了没有,很长一段时间,天边还是蟹壳青的时候,那对老夫妻就已经在地里忙活了。”
“是啊,”有人接话,“我早自习喝水时,总看见老太太弯着腰,像一张拉满的弓在那除草。”
“所以,你们想到了什么?”我问。
一个学生举手:“耕种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就像学习一样……”几个跃跃欲试的身影已经按捺不住,我回头瞥见讲台上摊开的试卷,不得不狠心打断:“人间烟火闻够了,该回来品品书卷气了。”
然而,他们的眼神仍黏在窗外,失望像薄雾一样浮在眼底。我捏着试卷,忽然迟疑——这就是教育吗?把理论塞进他们的脑袋,却掐灭每一次与生活相触的火花?
粉笔灰从指缝簌簌落下。我松开试卷:“既然有那么多想法……那就写下来吧。”
霎时间,教室重新安静下来,只剩下笔尖摩挲纸张的声音。但这一次,那声音不再单调,而是像春蚕啃食桑叶一样,细密而蓬勃。
我看着他们低垂的眉眼和飞舞的笔尖,忽然明白——学习,不该是囚禁在纸上的公式,而应该让文字长出根须,穿透纸背,深深扎进生活的土壤里,是让墨水流进生活的沟壑,在纸上游走成溪流,最终汇入生活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