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我养成了这样的一种习惯:走到别处总想到农贸市场上转转,看到那些热闹非凡的市井景象和琳琅满目的美食,好像找到了一个地方最鲜活的灵魂图腾,不忘探寻那些舌尖上的故事,触摸藏在美食里的岁月温情。
我与尧治河结缘,缘于一次次感动与感恩。与村民交谈时,听闻那些凿壁开山的传奇故事,总让我心潮难平。当我真正融入这里的生活后,仿佛打开了一座农家美食的宝库,品尝了腊肉、炸胡椒、高山洋芋、香菇酱等别具风味的农家美食。在当地诸多农家美食中,有一种独特味道承载着当地村民的生活智慧与传承创新,就是备受游客青睐的懒豆腐。
一天午后,漫步在错落有致、白墙黛瓦的尧治河村舍小道上,耳边不时传来清脆的鸟鸣声和村民们爽朗的谈笑声,让人感到一种久违的清净与祥和。省级非遗传承人方学文带领我们来到了滴水岩小区李文兰的家门口。
推开院门,一阵阵醇厚的豆香味扑面而来,磨浆机正在嗡嗡运转,年过六旬的李文兰戴着一次性手套和口罩,将泡发的黄豆倒入机器的进料口,雪白的豆浆就顺着导流管倾泻而下,像一条银绸带落入下方的大盆中,表面泛起层层细密的奶白色泡沫。
“稀客!稀客来咯!”李文兰话音未落就伸手关掉磨浆机,围裙上还沾着星星点点的豆渣。她快步迎上前来与我们打招呼,转身从墙角搬来几把木制椅子,与我们聊起懒豆腐的前世今生。
说起懒豆腐,可别被它的名字误导了。
据李文兰介绍,懒豆腐的“懒”并非指人懒惰,而是物质匮乏年代的产物。那时粮食需精打细算,传统豆腐制作要经过泡豆、磨浆、滤渣、点卤等多道复杂工序,不仅耗时长,黄豆用量也大。而在当时,尧治河村被连绵起伏的群山环抱,山地贫瘠且土层较薄,加上山间气候多变,时而干旱少雨,时而阴雨连绵,这样的自然环境本就不利于黄豆生长,使得黄豆产量一直不高。村民们便想出了就地取材的办法,用自家种植的青菜或山坡上随手可摘的野菜来代替部分黄豆。这样一来,既能减少主食材的消耗,又能缩短制作时间,快速制成饱腹的餐食。这种做法简单易学,“懒豆腐”正由此而得名。
“别看懒豆腐做法简单,门道可多着呢。”李文兰说,挑选颗粒饱满的黄豆,提前浸泡一整夜,让它们吸足水分,变得圆润饱满。待到次日清晨,将泡好的黄豆放入自动磨浆机中,磨成细腻的豆浆,再把豆浆倒入大口锅中,用柴火慢慢煮沸,加入自家菜园里新鲜的青菜叶等当季蔬菜。最后,不用压制成豆腐块,只需将这混合着蔬菜的豆浆连渣带汁一起盛出,懒豆腐就这样大功告成了。
民以食为天,游以吃为先。随着尧治河的旅游业发展,尧治河村民对懒豆腐的做法进行了创新,除了添加青菜外,还加入了尧治河在矿洞里培育的珍稀食用菌,菌子吸收了豆浆的豆香,吃起来鲜得过瘾。还可加入当地酸甜的野生猕猴桃或多汁的枇杷果肉,打破传统懒豆腐的味觉边界……村民因地制宜,注入多种食材后的懒豆腐,实现了蛋白质、膳食纤维与维生素的多元融合,让传统美食以更符合现代营养需求的方式焕发生机。
在我们疑惑磨浆机代替老石磨是否影响豆浆口感和营养时,李文兰面带微笑说:“以前用老石磨,需要两人配合,一圈圈推得腿酸胳膊疼,现在好多了,按下开关直接干活,最关键是磨出来的豆浆,还是那股老味道!”
别小瞧这看似简单易学的懒豆腐,它的营养价值不容小觑。黄豆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蔬菜、果类、菌菇等食材则带来了丰富的膳食纤维和多种微量元素,充分融合后让懒豆腐成为一道营养均衡的农家美食。在过去,生活贫穷与繁重劳作的村民,需要高能量的食物补充体力,懒豆腐便成了餐桌上的主角。如今,健康营养饮食的理念深入人心,这道承载着尧治河村民生活智慧与传承创新的农家美食,愈发绽放出独特光彩,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不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游客,都对它赞不绝口:“这一口,尝到了尧治河的过去与未来。”
夕阳西下,尧治河浸润在一片金色的余晖中。李文兰的家中,自动磨浆机再度转动起来,醇厚的豆香味依旧在我们的鼻腔里肆意飘荡。曾经,懒豆腐只是村民充饥果腹的家常便饭,如今却成了他们的“致富法宝”。从填饱肚子到鼓起钱袋子,这道农家美食的蜕变,恰如尧治河暮色里次第亮起的灯火,勾勒出这个小山村从贫瘠到富足的清晰年轮。
如今的尧治河,在绿水青山间书写着新的传奇。这碗从老石磨与柴火灶间走出的懒豆腐,像一位沉默的时光守护者,在炊烟漫过的屋檐下,以最朴素的姿态编织着岁月的故事,续写着山乡巨变的篇章。